学院新闻
近期通知
学院新闻
我院在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
2024-05-24
浏览次数:
10

近期,我院史慧副教授团队在高分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国际生物大分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Top,IF = 8.2)发表题为《具有中性pH值芬顿反应活性的EGCG-钒纳米药物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用于增强光热/化学动力学治疗(EGCG-vanadium nanomedicine with neutral pH Fenton reaction activity inhibits heat shock proteins for enhanced photothermal/chemodynamic therapy)》的学术论文。我院硕士研究生王如、曹虎陈为论文第一作者,副教授刘涛、史慧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随着医学研究深入,科研人员对利用肿瘤微环境特性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兴趣浓厚,特别是结合无创光热疗法(PTT)与化学动力疗法(CDT),但实际应用中高温会致细胞保护性热休克蛋白过度表达削弱 PTT 效果,肿瘤细胞近中性 pH 值也限制传统芬顿反应效率影响 CDT 效能。面对这些挑战,史慧副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EVP。该药物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硫酸钒(VOSO₄)和Pluronic F-127(PF127)通过简单的组装方法合成。EVP凭借EGCG和VO₂⁺的协同作用,能够全面下调过表达的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HSP90),从而削弱肿瘤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并且EVP中的VO₂⁺能够在肿瘤细胞内部中性条件下介导类芬顿反应,高效产生羟基自由基(•OH),突破了CDT对酸性环境的依赖。此外,光热疗法诱发的热疗还能进一步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研究证明了EVP具有优异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效果,且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等项目的资助。(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32481


大学生英语四六级(CET)等级考试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新站区唐河路    邮编:230032
皖ICP备05003562号-1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