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近期通知
学术交流
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论坛-博士学术沙龙-日程安排
发布日期:
2020-09-04
浏览次数:
3106

第一届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论坛暨第一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学术沙龙”

一、论坛时间:2020969:00

二、地点:第四教学楼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五楼会议室

三、会议日程安排

96日上午

09:00-09:20 论坛开幕式  主持人: 白亮亮

论坛报告    主持人: 钱海生

09:30-09:50  荧光探针对肿瘤细胞的影像诊断和治疗 赵婷婷

10:00-10:20金属-多酚网络多功能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刘涛

10:30-10:50  单细胞成像及微操控  周金华

11:00-11:20 Autophagy-inducing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张力


96日下午

论坛报告   主持人: 张力

13:30-13:50聚前药单分子胶束用于胶质瘤的诊疗一体化研究 王啸

14:00-14:20细菌的运动行为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史慧

14:30-14:50逆转肿瘤免疫抑制的核酸治疗剂功能化传递系统  何晓燕

15:00-15:20脓毒症患者血清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功能探究  曹利勉

15:30-15:50  微纳米材料在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程跃

16:00-16:20  生物医学智能柔性机器人  杨润怀

16:40-17:40  座谈会  主持人: 王华

17:40-17:50  论坛总结  主持人: 钱海生

18:00        拍照留念



报告(一):荧光探针对肿瘤细胞的影像诊断和治疗

报告人:赵婷婷  

单位:基础医学院

报告简介:与单光子激发技术相比,双光子激发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三维选择性和对生物组织的深入渗透。在本次报告中,我将介绍之前在国外设计具有双光子激发增强特性的各种纳米复合材料及生物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由于已知贵金属纳米颗粒显示出等离子体共振的独特性质,可用于增强附近的生色团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我们将其用于免疫分析、细胞影像及同步光动力治疗。然后是介绍回国后开展的荧光探针设计对小分子可视化定量分析。实时原位地监测和跟踪细胞组织内的活性物质及其生物化学过程对于揭示各种生理现象、发展新的医学诊断方法、研发新药物和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我们利用荧光探针对检测物的单色或多色荧光变化,实现对小分子体外和体内的实时动态监测,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个人简介:赵婷婷,基础医学院校聘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2013-201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担任副研究员,2018年被安徽医科大学人才引进,聘为校聘教授。主要从事化学生物荧光传感器的开发及应用。包括纳米材料结构设计与可控合成、纳米器件的构筑以及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等。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 Appl. Catal. B-Environ.; Small; Nanoscale; ACS Appl. Mat. Interfaces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6篇,其中10篇为SCI一区且影响因子均大于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面上基金,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启动基金各一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


报告(二):金属-多酚网络多功能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报告人:刘涛

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多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植物中,具有抗癌、抗血栓以及其他保健功效。金属离子在生物和化学催化领域以及各种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属离子和多酚能方便快捷地自组装成金属-多酚网络,其简单绿色的组装制备过程以及对各种实体表面的黏附特性使其在仿生学、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凸显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将介绍近年来金属-多酚类纳米材料在生物医用方面的探索和应用,并介绍本人关于金属-多酚网络在肿瘤诊疗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金属-多酚类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个人简介:刘涛,博士,安徽医科大学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2018年于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先正教授课题组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研究和学习,2014-2015年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担任Research Associate2019年起就职于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Small等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报告(三):单细胞成像及微操控

报告人:周金华

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相比较明场成像和荧光成像,无标记高衬度显微成像能获得生理状态下活细胞的细微结构的变化。我们研究了多种无标记高衬度成像方法,集成开发便携式高衬度显微成像系统,获得宽视场、实时和自动化扫描与聚焦的高衬度成像,可对单个透明细胞开展无标记清晰成像,获得红细胞等细胞的量化相位成像。在细胞观察的同时,通过一束强聚焦激光束作用单个细胞,可实现特定空间位置的三维光阱力实现捕获细胞,这一技术装置称之为光镊。采用光镊操控细胞,实现单个细胞的移动和应力-应变检测。这一技术可应用于检测单个细胞/囊泡形变、单个分子动力学特性和溶液粘弹性等方面。

个人简介:周金华,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安徽省增材制造协会医疗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第四届编委;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专业,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过博士后研究。主持过军委科技委163重点项目子课题、国自然青年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高校重点项目、转化医学和横向课题。累计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论文近三十篇。研究包括激光捕获、光电探测、显微成像、影像三维重建和医学3D打印及应用。设计过光镊设备多套,开展单细胞三维操纵和检测;开发便携式多模态成像显微镜软硬件集成,检测红细胞形态;开展医学3D打印手术导板设计和打印,在临床上应用案例近30例;开发医学影像三维重构软件,初步获得组织分层重构显示;在微粒粒径和光镊设备方面,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近三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研究生、校级“十佳学术新星”和“十佳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近20项省级及以上奖励。


报告(四):Autophagy-inducing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报告人:张力

单位: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实验中心

报告简介: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动态生物学过程。自噬过程中,异常聚集的蛋白质或受损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泡(Autophagosome)包裹后,被运送至溶酶体(Lysosome)进行酸性降解并得以循环再利用。除经典的饥饿条件或小分子自噬诱导剂(如:雷帕霉素等)以外,多种无机纳米材料同样具备诱导细胞自噬的能力。近年来,关于无机纳米材料诱导自噬的效应、机制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一直是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无机纳米材料诱导细胞自噬后可能对细胞命运产生中立(Neutral)、促死亡(pro-death)或促生存(pro-survival)三种影响,通过对无机纳米材料的自噬效应进行选择性调控,有望延伸其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肾脏损伤等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张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实验中心主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基础学组、青年委员会转化医学学组委员;入选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人社厅第五批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厅级以上基金5项;首届安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60分,其中10分以上论文6篇;荣获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为第四完成人);江西省、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成员;BJU InternationalCytokineSCI收录期刊及《中华实验外科》、《安徽医药》杂志特邀审稿人。


报告(五):聚前药单分子胶束用于胶质瘤的诊疗一体化研究

报告人:王啸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报告简介:胶质瘤目前缺乏灵敏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靶向治疗及疗效监控手段。以聚合物胶束为载体的诊疗一体化体系在肿瘤诊断及治疗方面已经展示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以环糊精(β-CD)嵌段聚和物做为载体,融合Angiopep2介导的双重靶向(靶向BBB及胶质瘤细胞)、溶酶体逃逸、还原响应性药物释放及MR可视化等策略,构建聚前药单分子胶束CD-P(CPTM-co -DEA)-b-P(OEGMA-co-Gd-co-ANG),最终实现胶质瘤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MR监控治疗多功能一体化。有望进一步拓展临床肿瘤诊断和可视化治疗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为新一代纳米医药体系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思路。

个人简介:王啸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放射医师分会泌尿生殖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医学影像医师分会内分泌分会副主委;安徽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报告(六):细菌的运动行为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史慧

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细菌,作为一个包含从分子到宏观多尺度多系统耦合的复杂生物系统,对地球环境及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任何细胞都能对外界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细菌的运动性和趋化行为是其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功能。它的外表大多有鞭毛,菌毛和一些脂多糖类长链分子形成的表面皮毛。本报告将介绍细菌的多种运动模式,在界面附近以及模拟自然复杂环境中的行为。随着纳米科学的迅速发展,以细菌为驱动力或者仿生微纳米机器人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近几年来针对肿瘤环境中的乏氧,酸性等环境,利用工程菌进行肿瘤治疗的报道越来越多,未来肿瘤细菌疗法有望成为人类对抗癌症的一大利器。

个人简介:史慧,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硕博期间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博士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奖项,于2019年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工作。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细菌运动行为及其对环境的感知,提出了鞭毛马达转向别构调控中的非平衡因素,并通过高帧数相机采集结合统计物理学模型,发现了膜蛋白分子机器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新态,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physicsSCI期刊上。


报告(七):逆转肿瘤免疫抑制的核酸治疗剂功能化传递系统

报告人:何晓燕

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简介: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特征,本人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如何克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制备了一系列的天然高分子/碳酸钙杂化纳米粒子,通过各种功能基团的引入,实现了核酸药物的靶向递送,进一步成功促使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正常化,有效地对抗肿瘤。

个人简介:何晓燕,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20196月于武汉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药物与基因递送载体的设计及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先后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NanoscaleBio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


报告(八):脓毒症患者血清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功能探究

报告人:曹利勉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报告简介:脓毒症是严重创(烧)伤、休克、感染、外科手术等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临床危重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被发现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大量研究指出,LncRNA能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激活等各个阶段,目前己经在不同的体液中检测到LncRNA的存在,包括血液、汗液和尿液。本课题组通过筛选出在脓毒症发生发展时循环中高表达的LncRNA,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探索这些LncRNA的功能,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个人简介:曹利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助理研究员,校聘副教授,所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在信号通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在免疫与信号通路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主要阐述了巨噬细胞中HIF-2α→Neat1→caspase-1信号通路影响炎症小体的组装和细胞焦亡;在细胞生长与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Elife上,该论文主要阐述了c-Myc→LAST→CNBP→CCND1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中发挥调控细胞周期的功能;在细胞代谢与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EMBO Reports上,该论文主要阐述了c-Myc→lncRNA-MIF→miR-586→Fbxw7→c-Myc负反馈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中发挥调控生长和糖酵解的功能。


报告(九):微纳米材料在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报告人:程跃

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细胞的冷冻保存是指利用低温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将细胞进行低温存储并在需要时复温再利用的技术。近年来随着低温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实现了大多数细胞的冷冻保存,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医药、农业保种等众多领域。本报告将介绍在低温保存领域的一些新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相容性的微纳米材料辅助细胞的低温保存,其目的在于替代传统保存技术中使用的有毒性的低温保护剂,获得较好的细胞回收率。

个人简介:程跃,安徽安庆人,博士,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校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从事本专业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生物医学和医学微纳米材料与技术。程跃博士目前是国际低温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会员,其研究成果发表在smallapplied materials today等国际期刊上。


报告(十):生物医学智能柔性机器人

报告人:杨润怀

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针对目前医疗机器人缺乏柔性、体积大、在体内狭窄部位难以进行无创诊疗等局限性,报告人提出利用医学材料的智能响应、高精度三维成型加工特性,实现可用于体内狭窄部位诊疗的微型柔性机器人。本次报告将阐述本机器人实验室的创立与研究思路,包括以光响应医学材料的高精度成型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微米级数字光投影3D打印平台研究医学材料的高精度三维成型中的关键条件;利用自主研发的3D打印技术构建各类驱动结构,依此对3D打印医学材料建立相应的力学与运动模型,明确成型条件、组份与响应运动核心参数之间的关系,对智能材料驱动机构的红外驱动重复响应特性展开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法与机器学习技术对医学材料机器人的无约束运动展开理论数值计算,并以医学材料的力学运动模型的核心参数作为输入条件,探索材料物理与化学核心参数与机器人运动性能之间的规律,基于该规律设计、优化用于无创诊疗的生物医学柔性机器人机构。

个人简介:杨润怀,副教授,博士,20157月由中科大精密仪器系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毕业后进入安医大生医工系,研究方向为柔性机电 微纳机器人执行与传感系统,主持机器人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拔尖青年人才重点项目、安徽省留学人员创新项目、基础临床合作提升计划等多个科研课题,发表 机器人相关领域SCIEI论文30篇,




大学生英语四六级(CET)等级考试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新站区唐河路    邮编:230032
皖ICP备05003562号-1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